文章      动态     相关文章     最新文章     手机版动态     相关动态     |   首页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|手机浏览

4whu0

http://4whu0.kub2b.com/

相关列表
文章列表
  • 暂无文章
推荐文章
意念控制时代来临!马斯克最新揭秘脑机接口5大技术路线
发布时间:2025-07-23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作者:大为
编辑:苏子瞻
来源:科技最前线 (kejizqx)


马斯克又来了,这次不是造火箭,不是卖车,而是直接把“人脑接入互联网”。

图片

Neuralink 夏季发布会上,马斯克重磅宣布:人类正式进入“意念控制”时代。

用意念打字、玩游戏、重建身体、恢复视力,甚至“远程登录”特斯拉机器人

Neuralink 展示了一整套从大脑采集神经信号、实时解码指令、反馈动作与信息的完整闭环系统。不同于传统医疗器械,它是第一个可在家、全天候、主动参与的“意识操作平台”。7位用户平均每周使用时间超过50小时,最高突破100小时,Neuralink 正在从科学突破变成生活现实。

图片

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公司,在2020年代初期还被认为是马斯克的“玩具项目”,但如今,它已经吸引了包括 FDA、DARPA、哈佛医学院等在内的众多机构密切关注。在这场2025年夏季发布会中,马斯克首次以“人类操作系统”的视角,系统化地描绘了 Neuralink 的进化路径:从控制单个光标,到远程登录整具机器人,从恢复运动功能,到启动“思想通信”,这是一套完整的未来文明蓝图。

本文将围绕这场发布会的五大关键路径,系统梳理 Neuralink 如何将“思想”化为“现实”,并预演人类如何步入一个没有边界的新形态世界。

01

意念打字,人机接触首步

首位试验者 Nolan 用脑电控制光标,无需手指,不借助眼镜,即可意念操作 MacBook Pro,首日即打破全球 BCI()纪录。

BCI(Brain-Computer Interface)即脑机接口,是连接神经系统与计算机的桥梁。长期以来,BCI 面临两个核心瓶颈:一是信号获取不精准,二是解码延迟高。Neuralink 则通过高密度植入、无线蓝牙连接、整合AI算法三项突破,将“脑意图”与“数字控制”之间的延迟降至毫秒级。

图片

发布会中,Neuralink 工程师展示了 Nolan 如何在第一天内迅速掌握脑控设备。他用意念移动光标、点击按钮,逐步解锁打开网页、打字、画图等功能。马斯克评论:“我们没有训练 Nolan 去适应设备,而是设备去适应 Nolan 的大脑。”

这句话道出 Neuralink 的核心优势:无需用户大量学习,只要你的神经系统在发出“意图”,Neuralink 就能逐步捕捉并建模出你的独特指令体系。这意味着即使不同人用不同方式思考“点击”,设备也能解读出来。

这项能力的背后,是 Neuralink 在神经编码上的大突破。团队表示,他们的解码器可实时追踪超过1000个神经通道,并能在几天内从原始数据中训练出个性化神经映射。

在 Nolan 的实录中,他仅用意念就完成了以下操作:浏览网页并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;打开绘图软件进行涂鸦;撰写带格式的邮件并发送给朋友;控制智能家居中的灯光与窗帘开关。

在演示画面中,他面前没有键盘,没有鼠标,只有一个内置 Neuralink 的头盖骨微型接口。他的眼睛看向屏幕,手指不动,但光标准确执行他每个思维指令。

这不是遥远的未来,而是已投入日常的现实。

02

网络电竞的终极之战:用脑打游戏

如果说“意念打字”是人与机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,那么“意念打游戏”就是意识的全面入侵式交互实验。

在 Neuralink 发布会上,工程团队展示了五位用户组队在线游玩《马里奥赛车》(Mario Kart)和《使命召唤》(Call of Duty)。这不是传统手柄、键鼠操作,而是全神经信号输入控制,通过脑电图驱动游戏角色完成移动、瞄准、跳跃、射击等复杂操作。

图片

Neuralink 联合创始人 DJ Seo 介绍:“我们不是用一个信号控制一个动作,而是用一整套‘神经运动图谱’映射出整组连续动作。”比如,向左的意念信号同时关联“方向盘偏转、加速同步调节、视角配合切换”等多参数,而不是单一指令

这背后依赖的是 Neuralink 的神经控制模块“NeuroPlay”,一种将短期记忆中“意图动作序列”结构性拆解并投射给计算系统的实时建模技术。

发布会还提到一个测试案例:用户 Alex 曾是一位 e-sports 爱好者,患病后失去手部精细动作能力。通过 Neuralink 适配,他重新进入《堡垒之夜》并参与“脑控挑战赛”,他用脑意完成连续30次精准瞄准射击,最终击败 AI 对手。他在反馈中写道:

“我的思想比过去更快地走到了战场,而身体的限制,不再重要。”

更值得注意的是,多用户同时脑控协作游戏对系统带宽、干扰抑制、个体适配的挑战极高。Neuralink 为此引入了名为“Neural Lattice(神经晶格)”的协议,确保不同用户神经信号之间互不干扰,并可在服务端构建“多脑同步时钟”。

马斯克甚至提出未来概念:

“Imagine five people playing a co-op shooter, and they share thought-level intentions in real time—that’s telepathic teamwork.”

如果这一步实现,将不是“玩游戏”,而是“合脑作战”。

脑控游戏的革命意义不止娱乐,它暗示了“意志同步”“思维联动”成为可能。一旦成熟,这种脑波并联机制将为军事协同、远程驾驶、手术指导等高压环境下的多主体协作开辟新维度。

03

“看见”是什么:回归光明的脑部观觉

在当今医学界,视觉一直被认为是最难恢复的感知通路之一。即使是最先进的义眼技术,也只能提供模糊的光感,且受限于视觉神经的完整性。

而 Neuralink 的 Blind Sight 项目,正试图打破这个局限。

图片

在演示中,科学家向一名先天失明者展示了如何通过外置摄像头(眼镜上安装的小型视觉模块)将环境图像信号通过处理芯片实时翻译为电脉冲,直接刺激大脑视觉皮层(V1区)产生“视觉体验”。

关键区别在于,Neuralink 并不依赖传统视觉神经通路,而是将视觉信号以“电编码”方式绕开眼睛与视神经,直接注入大脑后皮层的视觉处理区

据 Neuralink 工程师称,他们研发的视觉皮层刺激模型可以生成“边缘识别+物体轮廓+深度场信息”的三通道输入,使得用户不仅能感受到“有东西”,还能识别其边缘、轮廓、位置——这与自然视觉系统的分层结构极为接近。

图片

一名 Blind Sight 项目的参与者在反馈中说:

“我第一次知道门在哪,椅子在哪。那不是梦境,而是我意识里点亮的地图。”

更惊人的是,Neuralink 正在测试“非人类感光源”的输入方式。他们用红外摄像头采集夜间影像,并将其转化为“温度通道”,刺激皮层中原本不处理红外信息的区域,最终用户报告称“可以感知热源”。

这意味着 Neuralink 正在打造一种“人类超感”,让我们看到本不该看见的光。紫外成像、X射线图谱、甚至电磁干扰图像,都可以借助中介传感器转译给大脑。

这不仅是“恢复视觉”,而是在创造一种全新视觉语法,让人类第一次尝试突破生物进化所赋予的感官边界。

04

意识控制肉身:人类开始“登录机器人”

当你的意识不再依赖肌肉与骨骼,而可以“接入”一具更强、更稳、更可升级的机器人身体时,人类的物理边界也就此瓦解。

马斯克现场用一句话将概念推到极致:

“You could basically mentally remote into an Optimus robot.”

这意味着用户不仅控制一个机械装置,而是在“远程登录”一具机器人身体。这不是 VR 的沉浸幻觉,而是硬实感官反馈结合运动意图的闭环操控

系统工程师展示了两组神经映射:一组来源于 Nolan 的大脑皮层运动区,另一组是机器人驱动马达控制通道。通过中间层“NeuroBridge”,Neuralink 将两者配对并优化延迟。最终控制流畅度达到人类肢体响应的90%以上。

图片

最具前景的是“神经桥接”技术:若用户的脊髓受损,Neuralink 将分别在大脑与脊柱下端植入设备,以无线方式将信号绕开断点直接传送下去,重建失联路径。这样,瘫痪者可望真正恢复自主控制能力,而不依赖外部装置。

马斯克曾打比方说:

“If consciousness is software, your body is hardware. Neuralink is the Ethernet cable between your brain and your limbs — or any other machine.”

从这点看,人类第一次具备“重载肉身”的技术条件,不再被身体所限。

05

大脑联网,重写人类操作系统

发布会最具颠覆性的部分,是马斯克关于“脑际带宽”的描述:

“Human communication today operates at about 1 bit per second — Neuralink can scale that to a million.”

也就是说,人类今天依靠语言、打字、动作等方式传递信息的效率极低。而 Neuralink 的目标,是让思维本身成为通用协议,打通人与AI、人与人之间的“思想级通信”。

Neuralink 工程团队展示了“NeuroStream”:一种连续追踪用户大脑活动并生成“意图向量”的模型,该模型不再输出文字或按钮指令,而是直接用神经图谱编码思维模式。这意味着你不再“说出”或者“写下”一个请求,而是直接用神经模式表达“我要它做某件事”,系统即可执行。

在 AI 领域,这将产生巨大协同。Neuralink 正与 GPT-5 系统测试双向接口:当你刚开始思考一个问题,GPT 已自动匹配可能的意图并预加载答案;当你想说一个模糊的描述,GPT 已判断情绪、目的与上下文,提前优化回应。

这不是autocomplete,而是“pre-intent completion”。系统在你“表达意图之前”,就已完成了对你“尚未明确表达的意图”的预测与回应

教育、设计、创作、写作、AI 提问、医疗影像分析……所有依赖“大量表达才能沟通”的场景都将被根本重写。

图片

而在更远的未来,当这种信息不仅传给机器,也传给另一个人时,“思想的直接共享”将变成可能。

结语

未来不是突然到来,但它已在登录

马斯克在发布会最后说:

“It won’t happen all at once. You’ll just look back one day and realize: it’s already here.”

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分水岭。Neuralink 不只是医疗设备,不只是人机接口,它是一次针对“人类本质”的重构尝试。

当你的思想不再困于肉身,当你可以“登录”另一个自己、当你的意识成为新世界的操作系统,人类的定义也将随之刷新。

而现在,Neuralink 已悄然开启“第二次进化”的端口。接下来要做的,不是等待它发生,而是准备好如何参与。